隆山毓秀,古塔巍然,云江旭日伴潮生。弹指一挥,瑞安撤县建市转瞬已二十春秋。
    建市以来,瑞安人民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借助“利兼水陆”的区域优势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与时俱进,跨越发展,奏响了时代最强音。一座文明、富裕、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工贸城市在东海之滨迅速崛起。
    “士习诗书,民勤耕织。”瑞安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瓯越古邑,理学名邦。千年文脉,薪火传承,人文渊薮,大家垂范。     “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南戏鼻祖高则诚、晚清朴学大师孙诒让、国旗设计者曾联松……
永嘉学派的“经世致用、农商皆本”的事功学说,孙诒让“重商务实、应时革新”的开拓精神,积蓄百代的文化基因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飞云江畔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喷薄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中国明星县(市)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浙江省小康县(市)
  浙江省文明城市
  浙江省教育强市
  “中国汽摩配之都”等8张国家级金名片……
  “二十春秋谱写华章,与时俱进再铸辉煌。”
  面向未来,开放的瑞安,将以坦诚的心态,博容的胸怀,满腔豪情,扬帆出海。比肩追赶时代发展,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瑞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在飞云江流域生息繁衍,建立聚落,创造了古老的瓯越文化。
  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设县建治,称罗阳。宝鼎三年(公元268年)改为安阳县。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为安固县。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改为瑞安县,始称瑞安。
    玉海楼,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系清末大儒孙依言、孙诒让父子的藏书楼,楼上藏书,楼下雕版印书或手抄善本,辑刊瓯越文献,传播瓯越文化。
    中国最早的新式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
 
1
    瑞安地处我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控山带海、“利兼水陆”,是浙江省重要的工贸城市,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自古物阜民丰,市井繁荣。建市二十年来,经济建设百丈竿头更进一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21位。实现生产总值275亿元、财政收入32.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00元,分别是1986年的42.4、47.7、17.1、23.1倍。
1
     瑞安经济开发区,1994年开始建设,总规划面积40.19平方公里,为温州市首个产值超百亿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是瑞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阵地。
1
    瑞安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华峰集团和瑞立集团开温州地区民营企业上市之先河。
1
    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汽摩配件、机械电子是瑞安的三大支柱产业。箱包、眼镜等六大块状经济集群强势崛起,区域品牌优势进一步凸现。
1
    三位一体”服务三农,大力推进农村合作经济,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合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壮大海洋经济规模,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6年,农业生产总值18.24亿元,比1986年增长4.15倍。
1
    瑞安依山傍水,飞云江横穿东西,温瑞塘河纵贯南北,集云山、大罗山绕城而卧,万松山、隆山镶嵌城中,极具江南山水特色。城市建设注重历史文脉延续和特色街区建设,主动接轨大温州,着力打造跨江面海组团式发展格局。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日益形成生态和谐人居环境。
1
     安阳新区,总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万人。1992年开工建设以来,区内高楼林立,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己成为瑞安经济、文化中心。
1
    深入实施“千百工程”,大力推进连片整治,加大旧村改造,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涌现出一大批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幽美的村镇。
1
    滨江大道,全长4.3公里,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一幢幢欧式风格的现代建筑与飞云江大桥和突兀矗立的隆山塔相映成趣,商铺鳞次栉比,是一条集防洪、观光休闲、商住为一体的景观大道。
1
     浙江省瑞安中学,百年名校,首届中国百强中学,全国文明单位,2005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新命名了一颗小行星――“瑞安中学星”,这在我国中等学校之中尚属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