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胜 古 迹

[九山] 温州市区星布郭公、松台、海坛、华盖、积谷、巽吉(巽山)、黄土、仁王、灵官九座小山,合称“九山”。建国后因建设需要,黄土、仁王、灵官已陆续铲平,遗迹难觅。今温州市区称“九山”者,系指九山河一带地方。该处近年修建公园,称“九山公园”。
[三条桥] 在泰顺三魁镇薛宅村。因原先以三条巨木跨河作桥而得名。现为木叠梁拱式廊桥。始建于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9月13日,重建于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全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木。建有桥屋1l间。
[万桥] 在乐清天成乡万桥村。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动工修建,历六年建成。1433年(明宣德八年)重建。为纪念始建人万规,故名。系五跨五窦石拱桥;全长57.82米。桥两侧各树望柱21根,柱头浮雕莲花;扣栏板高0.43米,内侧浮雕双龙戏珠。该桥横跨万桥江,长桥卧波,景象十分壮丽。
[王十朋墓] 位于乐清四都乡梅岙村牛塘山麓。王十朋(1112+1171),南宋政治家、文学家,1157年(南宋绍兴三十七年)高宗亲撰他为绍兴进士第一(即状元)。墓葬面积约2000平方米。原有墓志铭,系“莫侯子虚状其行,汪公圣赐志其铭,朱公晦庵题其盖,张公敢夫书其石”,人称“四贤碑”。现已重立。墓前尚有石翁仲二,不兽五,属宋代遗物,今残。该墓于1983年后裔重修。
[天宁寺] 在鹿城区天宁巷,旧名报恩孝先禅寺,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改今名。明初逆川大师受戒于此,景泰后多次重修。现仅存一殿,面阔三间,石柱、木梁架、重
檐、歇山顶。属清代建筑,温州俗谚云:“外有护国、太平,内有嘉福、天宁”。天宁寺为市区四座较大寺院之一。
[天后宫] 在市区烈士路。1736年(清乾隆元年)福建汀州商人建,祀海上救护神妈祖(林默)。殿前抱厦尚保存完整。石柱、木构重檐、歇山顶。正面中间两柱凸雕蛟龙,甚为精致,梁、枋悬柱及斗拱刻制亦华美。顶层为方格天花,彩绘人物花鸟,具清中叶建筑风格。
[五马街云博商场旧址] 在鹿城区五马街13号。1927年,实业家许漱玉偕建筑师参观上海各大公司后兴建。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以三四层为主体,局部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布局充分利用街面,立面处理则利用大小凹凸面,采光效果良好,时为温州近世最好建筑。1932年遭日机轰炸,炸弹从四楼屋顶穿人,仅毁中央大戏院舞台,整个建筑尚无恙。1946年修复。解放后改为温州市第一百货商店。
[瓦市殿巷厉宅] 在鹿城区瓦市殿巷36弄3号,建于19世纪下半叶。占地1795.5平方米,建筑面积2249平方米,共有院落9个。侧院置有一小园,南面庭院二楼,三面回
廊,拼花美人靠。中式门台,十分精致。斗拱、花窗装修亦甚华丽。山墙及窗户依循西方建筑风格。整体中西合璧而且和谐。
[中山公园] 温州最早建成公园,位于鹿城区公园路东端,靠近市中心繁华街道。1930年旧属六县集资修建,以民主革命先孙中山命名。占地面积5.47公顷。北接华盖山,南纳积谷山。园内有名花佳木10万株。蒲葵摇曳,金桂飘香,金钱松、雪松、龙柏葱笼吐翠。亭榭假山,喷泉花坛,散落园林各处。公园人口处不远,有中山纪念堂,往南有露天音乐台、儿童乐园、芳茗园、湖心亭、九曲桥、文化走廊等观赏游乐设施。
[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 1937年7月,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平阳冠尖村和马头村召开。刘英主持会议,并作政治报告。会上产生中共浙江省委员会,刘英任书记;选举出席党的“七大”代表。两村革命遗址均得到很好保护。
[中雁荡山] 属国家级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组成部分。位于乐清市白石镇,距乐清市区9公里,距温州市区35公里。面积42.3平方公里。谢灵运为永嘉太守时,曾游览中雁,
写《白石岩下径行田》一诗。此处四面断崖绝壁,北高南低,岩纯白色,地貌奇特。分玉甑、三湖、东祭、西祭、凤凰山、杨八洞、刘公谷七个景区;步人景区,即见峰峦陡峭、洞谷深邃、峰奇石怪,溪碧泉清。自然造型奇秀,空间组合协调优美。1958年建白石水库、龙山水库,1960年建钟前水库。现称为白石湖、龙山湖、钟前湖,合称“三湖”。高峡平湖,峰峦倒影,而为中雁荡特殊景观。
[中雁荡山·玉甑观] 在乐清白石玉甑峰下玉虹洞中。公元995年(北宋至道元年)由李少和真人创建。宋太宗、真宗曾先后召见真人,并遣使护送还山。1013年,赐名“白石
院”,1119年改赐“集真”。终年香客接踵,为浙江著名道观之一。1986年重修,易今名,西首有新开发之白龙洞,旁有藏经坞、升仙坛等遗迹。
[中雁荡山·玉甑峰] 中雁荡山主要景区。面积0.39平方公里,十八景,景区以主景玉甑峰命名,以洞、岩著称。该峰石质润白,莹洁如玉,形似玉甑,又似道士冠,俗称道
士岩,也称大狮岩、玉楼峰。海拔600米,墅立千仞,鬼斧神工,出白天然。绝顶拔萃峰,可远眺乐清湾,海水澹澹,景区风光,尽收眼底。主峰周围有奇峰、异石数十处,峰腰上玉虹洞,山顶玉虹阁,及周围的应天洞、列玉洞、白龙洞等洞天,各具特色。玉虹洞高广40余米,内建玉甑观,观右有摘星台,夜间登临,只见满天星斗错落,仿佛悬于洞口。
[中雁荡山·东祭] 中雁荡山景区之一。景区含八个景点,以瀑潭见长。溯东祭溪而上,有“石夫人”屹立于祭口,美丽清秀,宛如倩女在注视前方。钟潭、连珠瀑,小龙潭、梅
雨潭、双龙潭相距不远,各具风姿。南宋涛人王十朋在《登白石山》赞道:“十里湖山翠态横,两溪寒玉斗淙净。路从飞鸟头上过,人在白云深处行”。
[中雁荡山·西祭] 中雁荡山景区,以峰取胜。玉屏峰横亘数里,西祭贯流其中,两岸秀峰参列,蔚为壮观。其中层屏峰陡峭如壁,甲—笔峰矗立如剑。在百丈岩下有百丈岩洞,洞高5米,宽约6米,洞顶有高达10米的小飞瀑。雨季瀑布似珠帘垂于洞前,故人称百丈岩洞为水帘洞。
[双溪、汇溪] 飞云江中上游景区。位于文成县境内。溪两岸云山连绵,多险奇洞,有岩门洞、石柱峰,将军崖、月印岩等。碧溪清澈见底,产有甲石。鳟鱼、花鳜等名贵溪鱼。树木亦颇繁茂,有千年银杏数株,最大一棵雄树在桂山平溪村,胸径5.7米,高45米,覆盖450平方米。据谱牒记载,该树植于1050年(北宋皇祐二年)。双、汇溪尚有多处人文景观,近年正在开辟为旅游区。
[玉苍山景区] 在苍南县城西17公里,一名八面山,系南雁荡山之分支。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其中870多公顷辟为森林公园。该景区“峰峦古寂,别饶韵趣,故游履相错,称为胜境”。主要景点有玉苍山,清云寺,玉龙湖等。玉苍山以怪石称奇,大者如丘,小者如斗,形状如人、如兽、如船、如蘑菇,各具神态,形成一个汪洋的石海。玉龙湖位于桥墩镇,建有人工水库。水库坝高70米,长400米,面积2.6平方公里,为浙南第一大水库。坝区建有龙宫、临风廓等12个旅游建筑。水库还是省赛艇运动员培训基地。该景区尚有其他景点多达数十处,近年已在积极开发。
[玉苍山景区·炎亭] 炎亭亦作“盐亭”。位于苍南金乡镇,距县城37公里。景区面积23平方公里。南部海湾沙滩布满金黄色细沙,鲜亮纯净,为优良的海滨浴场。附近建有
度假村多座,散落于林石之间,环境清幽:海湾前有岛屿,为炎亭天然屏障。岛上尚有“仙童击鼓”、“石佛观海”等怪石。该处又是苍南著名渔区,盛产名贵的鲥鱼和梭子蟹(又称江蟹),常年远销日本等国。
[玉苍山景区· 法云寺] 古寺院。在苍南玉苍山海拔770米处。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开山祖必系和尚(俗称三段法师),曾在此建全国佛教重要学派之一“玉苍山派”。此寺几经兴废。1983年大修。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等建筑。大殿尚留三对石础,上刻人物、花卉,云纹,系宋代文物。另外寺内藏有白石水缸、洗盆等,亦世所罕见。
[正和堂窑址] 古窑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城郊乡双桥村上桥,为唐宋瓯窑窑址。窑址约2000多平方米,发现有碗、盘、杯,盏、瓶等器物。造型精巧,釉层多系淡青色,纹饰有荷花、蕉叶、花草等数种。
[石蝉林场] 位于文成西坑,为温州林区之一。面积53平方公里。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4座,其中杨顶峰海拔1362米。登临山巅可极目瑞安、景宁等地。植被丰富,树林
品种达490余种,有银杏、香果、长叶榧,多脉铁木等珍稀品种,野生动物达百余种,屑国家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短尾猴,长冠鹿,金钱豹,苏门羚,娃娃鱼等.林场由于树林茂密,高旷绝尘,加上夏日气候凉爽,为避暑胜地。
[平阳赤岩山] 位于平阳西北腾蛟镇,距县城23.5公里,俗名“银坑山”。相传南北朝时刘宋谢灵运曾游此山。该山以潭、瀑见胜,有双龙飞瀑、天门双潭、石瓮深潭、玉浪滩诸风景点。
[龙湾炮台] 在龙湾区。建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时法国侵略我国沿海,故建炮台守卫。该炮台与乐清磐石镇瓯炮台隔江相望,可扼守东瓯大门。炮台东西直径约60米,四周墙壁高3米、厚2米,用糯米粥捣拌石灰、黄土筑成,极为坚固。抗战期间遭日机轰炸破坏,现存围墙、炮孔、台门以及“龙湾炮台”青石匾额。
[东安硐桥] 在瑞安丰湖街。始建于宋,明代重建。清乾隆时大修,今保存良好。桥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拱券跨度10.8l米。净跨4.53米,券深19.21米。桥间建有丰湖亭和庄济庙。亭面宽三间,深一间;庙凡二进,正殿面阔五间。明间前有戏台,供戏曲班社演出。
[东岳观] 在平阳县昆阳坡南,建于1066年(北宋治平三年)。原名宋志观,1068年赐额“圣寿”,南宋绍兴年间改名广福宫,1879年扩建易今名。宝殿恢宏,有葛洪炼丹井等
遗迹。清时为浙南龙门派道教重要宫观。
[东塔院砖塔] 在乐清市乐皋山顶,北宋熙宁年间九牛山石塔被雷击毁,邑令葛逢重在此重建,至今已历900余年。塔高约16米。砖结构。六面七级空心楼阁式。为乐清箫台一景。
[雁荡山] 别于平阳县境内的南雁荡山,故名。简称“雁山”。群峰竞秀,怪石峥嵘,石洞幽深,泉瀑雄浑,向来有“寰中绝胜”之誉,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1982年列人国家级雁荡山风景名胜区北雁荡山景区。位于乐清市东北,距温州市区138公里,距乐清市区50公里。因其雁湖岗“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唐初佛教密宗之祖,天文学冢、名僧一行画天下山川为两戒,有“南戒尽于雁荡”之语。面积150平方公里,风景点见于山志记载者,凡380余处。其中以102峰、64岩、46洞和18瀑布、
18古刹为著名。北雁荡山风景区面积460平方公里,按旅游区划分雁湖、大龙湫、灵岩、灵峰、显胜门、仙桥、三折瀑、羊角洞等八个景区。灵峰、灵岩、大龙湫,简称“二灵一龙”,人称“雁荡三绝”。设有雁荡山风景区旅游管理局,统一管理全风景区建设与旅游事务。
[北雁荡山·三折瀑] 雁荡山灵峰景区景戈之一。东接灵峰,西接灵岩,包括净名寺,烈士陵园等,面积3平方公里。三折瀑经三处悬崖,倾泻成为上、中、下三个飞瀑,以中折瀑为最。危崖壁,半圆形木洞穴,飞瀑从洞顶倾泻而下,峭壁内凹,造成瀑布由顶端抛掷之壮势。沿潭有环形石路,游人可绕到瀑布后面观瀑,透过珠帘水,远山隐约可见;仰视洞顶,碧天白云,岩端玑珠纷落,当空回旋,日光折射,七彩缤纷,景色十分绚丽。1964年郭沫若诗有“我爱中折瀑,珠帘掩翠楼”句。
[北雁荡山·大龙湫] 雁荡山重要景区之一。以大龙湫为中心,包括一帆峰、道松洞、筋竹涧等10多处景点,面积28平方公里。大龙湫瀑布从连云嶂飞泻而下,落差190米,气势磅礴,终年奔泻不息。景色随季节、风力、晴雨的变化而不同。盛夏雷雨初过,瀑布犹如发怒的银龙,从悬崖峭壁猛扑而下,“轰然下捣潭中”(徐霞客语);秋冬,瀑布如珠帘下垂,婀娜多姿;阳春,瀑布如乳白纱绉,如青烟、如棉团、如银龙、往下抛射奔窜,别有情趣。清人江弢叔诗云:“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1937年蔡元培亦留有“天下之瀑十有九,最好唯有大龙湫’诗句。
[雁荡山·大龙湫摩崖题刻] 雁荡山大龙湫景区摩崖题刻较多,虽经长期的自然风化侵蚀和人为的破坏,现尚存40处,其中大龙湫瀑壁26处,东园村4处,天柱村5处,能仁寺村4处,四十九盘岭头1处。这些摩崖出自历代名家之手。上自唐代诗人杜审言,下至近现代康有为、章太炎。清梁章钜正书“大龙湫”,李桓篆书“天下第一瀑”,康有为行书“白龙飞下”,吕渭英草书“飘若游龙”,都是书刻艺术佳品。
[雁荡山·大镬亭] 大龙湫景区能仁寺景点的景观之一。建于999年(北宋咸平二年)的能仁寺中有一大铁镬,高1.38米,直径2.4米,周长7.5米,镬边宽0.2米,可站人。重三万七千斤。据大铁镬内壁铭文记载,此系1092年(北宋元枯七年)佛教信士刘化晟所铸,施给能仁寺作饭镬。相传南宋时能仁寺有僧三百,日食游客千余人,即用此镬兴炊。后寺院坍毁,在大铁镬放置处盖一木结构亭子,以护大镬,今保存完好。
[北雁荡山·小龙湫] 为雁荡山灵岩景区景观之一。小龙湫飞瀑紧贴岩壁倾泻而下,声嚣震天,直冲小龙湫潭。四周是参差的大块黑石,瀑布冲人潭中,激起飞沫,旋成湍流,在潭中辗转回旋。然后又从乱石中冲出几股水流,汇合成卧龙溪。
[北雁荡山·龙鼻洞] 雁荡山灵岩景区景观之一,位于灵岩寺后面插龙峰下。洞的形状像一只蚌壳,洞口高100余米,洞深40余米,洞内岩石呈黄紫色。洞顶上有一条龙鳞般石纹,弯弯曲曲连接洞底一块鼻子形的岩石。通观全状,很像一条金龙。鼻子形岩石上有两个洞眼,洞眼有水下滴,人称“龙鼻水”。洞内存唐宋以来名人摩岩石刻多处。
[北雁荡山·合掌峰 观音洞] 雁荡山灵峰景区景点之一。雁荡诸峰,以此峰为最奇雄。合掌峰,形如合掌,故名。其右峰称灵峰,左峰称倚天峰,各高约270米。由于昼夜光差所致,白天如十字合掌,夜幕降临,酷似伉俪偎依,故又称“夫妻峰”。随视点变换,又晃如巨鹰展翅,扑击长空。再移步则如双乳高悬。合掌峰周围还有犀牛峰、双笋峰、金鸡峰、碧霄峰等,朝暮形态各异,甚富神秘色彩。合掌峰的“掌心”中有一天然洞天,称“观、音洞”,洞深广各40余米,面约100米,为雁荡山第一大洞。洞内倚岩建有楼房10层。从洞门口拾级而上,要走377级石阶,方可到达最高层的大殿。殿内供奉观音塑像和十八罗汉。此外洞中尚有“洗心”、“漱玉”、“一缕”三泉。学者邓拓有诗日:“两峰合掌即仙乡,九叠危楼洞里藏。玉液一泓天一线,此中莫问甚炎凉”。
[北雁荡山·灵岩] 雁荡山景区之一。东起响门岩,西至马鞍岭,南起飞泉寺,北至百网尖。灵岩寺是景区的中心点。灵岩寺背靠灵岩,面对南天门,寺前有天柱、展旗两峰,寺左有天窗洞,寺后有龙鼻洞、小龙湫诸景。天柱、展旗两峰,各高200余米,两峰相距亦200余米。黄昏仰视天柱峰,如俯冲巨鹫,威严慑人。展旗峰全峰横展,近乎平顶,似巨墙一堵,屹立于天地之间,风扬云过,又甚似两巨纛飘摄。两巨峰巅处置有缆索,不时有人在缆索上灵岩飞渡,令人叹为观止。
[北雁荡山·灵岩寺] 在乐清雁荡山灵岩(屏霞嶂)之阳,寺以岩名,四周奇峰嶙峋,古木参天。始建于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寺有殿宇、禅房百余间,号称“东南首刹’,为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名闻京师。宋太宗赐御书经书,真宗赐额“灵岩禅寺”,仁宗赐金宇藏经。明清时重建,规模缩小。20世纪80年代修葺宝殿、僧舍,重塑三宝、观音,整座寺宇焕然一新。
[北雁荡山·显胜门] 北雁荡山景区之一。东起羊角洞,西至狮子洞,南起百岗尖,北至仙姑洞。范围较广,景目众多,以显胜门,茶永岩、北石梁、仙人桥、仙姑洞的景色最为幽绝。显胜门亦称“显圣门”,两座峭壁对峙耸立。各高约200多米,而相距仅六七米,组成雄关险隘。“门”下有溪流、深潭。溪中有块大卧石,上刻“天下第一门”五个大字。门中望天,“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进门绝壁四合,远望飞瀑深潭,气势磅礴。内有礼佛云坛、石佛洞、含仙峰、散水岩等景目。礼佛坛左边有飞湫瀑,此瀑深藏于岩褶中,须在适当方位方能看到,俗称“含羞瀑”。
[北雁荡山·悬崖洞山蕘游乐园] 位于灵岩风景区玉屏峰下嶂岩峭壁中。东邻天柱峰、灵岩寺,西接大龙湫景区。在天然屏嶂上由人工凿出一条悬崖栈道,长近2公里,把一瀑(珍珠瀑)、一湖(仰天湖)、两桥(云天桥、铁索桥)、三阁(凌霄阁、乐仙阁、聚仙阁)、四洞(方洞、关刀洞、花瓶洞、会仙洞)以及其他50多个景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融奇峰异洞、栈道楼阁、瀑布平湖于一体的风景点。游乐园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居高临下,可俯瞰灵岩诸景,且有恍若飞仙的感觉。
[北雁荡山·雁湖] 北雁荡山景区之一。东起东岭,西至碧落峰,南到本觉寺,北抵雁湖岗,面积59平方公里。景区以雁湖著名。还有西石梁大瀑、梅雨瀑、罗带瀑等大小瀑布及石柱门、梯云谷岩嶂等景点。雁湖海拔990米,徐霞客称“鸿雁之家”。岗上“旧有比匠塔院,其钟声可闻百里”。今雁湖已淤积干泅,塔院湮没,仅留十口水塘。因雁荡由此湖命名,仍为游客寻幽探胜之地,且岗顶可观日出、云海,景象壮观。
[仕水桥] 在泰顺仕阳乡溪东村。属碇步桥。建于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1820年重建。全长130米,石磴221步,每步石磴由两块平整条石彻成,平行分上下两级。用材精致,跨度甚大,为古代桥梁典型。
[仙岩] 位于温州市区南17公里瓯海区境内,自然景观以瀑、潭取胜,道家把它列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仙岩景区周长15余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主要景区有三潭一寺,即梅雨潭、雷响潭、龙须潭和仙岩寺(圣寿禅寺).此外尚有化承洞、罗隐洞、通玄洞、观音洞、止斋祠等。因仙岩开发较早,山中多唐宋以来的摩崖石刻。梅雨潭、雷响潭、龙须潭三潭,均有同名的三级瀑布,故亦有“三潭三瀑”之称。梅雨潭为最下,中为雷响潭。雷响潭魄岩环绕,山腹涵蓄之水,倾泻成潭。投石深邃潭底,声如雷鸣,故名。最上为龙须潭,瀑布高60多米,如细细龙须飘落。是潭人口处有龙须亭。仙岩亦多古迹。南宋理学家朱熹曾题“开天气象”、“溪山第一”两匾。陈傅良于此设仙岩书院讲学授徒。明弘治时,邑人建止斋祠,以纪念这位学者。止斋祠几经修缮,今存。尚值一提的是仙岩几株古树,尤其是化承洞前一株金心山茶。据历史记载,是唐宗室成员避乱仙岩时所栽植,至今已逾1200年。树高12米,花大色红,世所罕见。
[仙岩·圣寿禅寺] 俗名仙岩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唐武宗灭佛时遭波及,大中年间归一禅师重兴。1008年(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遇安禅师在此宣法布道,盛极一时。越年敕额“圣寿禅寺”,熙宁年间又赐“照德积庆禅院”。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鉴空禅师奉旨进京预修《永乐大典》,钦赐紫衣还山,大兴梵刹。嘉靖年间,名士王叔果、王叔呆增修。现建筑系清代修建,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观音楼、千佛阁五进,两侧有伽蓝殿、起敬堂、禅房、斋堂等,共20余幢120余间,占地面积26400平方米,成为浙南最大丛林。
[仙岩·梅雨潭] 是仙岩著名三潭第一潭。潭周为悬崖削壁,梅雨潭从30米高处喷泻潭中,似散落珍珠,似霏霏梅雨,故名。潭水清澈碧绿,教人陶醉。散文家朱自清于20年代游此,写下名篇《绿》,称赞它“汪汪一碧”,有“醉人的绿”,“奇异的绿”。潭前有喷玉矶,可坐而观瀑。西侧还有梅雨亭,始建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亭的联云:“飞瀑半空晴亦雨,梅潭终古夏如秋”。
[白马殿] 在鹿城区解放南路。为清中期建筑。三间两进,木构,由门厅、正殿、前抱厦、戏台组成四廊式合院。抱厦甚为精致,须弥座台基、歇山顶、梁枋、悬柱、斗拱及藻井等,雕饰均极考究。
[白象塔] 在瓯海区南白象镇,根据出土文物推断,该塔建于1115年(北宋政和五年)。为砖木结构,6面7层,高31.3米,底径7.8米。造型美观,耸立于温瑞塘河之侧。1965年2月,因塔倾斜1.98米,三四层有多处裂缝,经浙江省有关部门批准拆除。塔中藏有铁、铜、瓷及木制器物多种,且有大量经卷、绘画、雕塑品、石刻等北宋文物。其中漆器、经函、大观年间(1107—1110年)写经、活宇印经和彩塑菩萨立像均属稀世珍品,今藏温州市博物馆。
[玄坛殿] 在龙湾区蒲州镇,俗称蒲州玄坛殿。始建于1376年(明洪武九年),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重建。系三间两进合院式木构建筑,由门厅、正殿、两廊及殿前戏台组成,总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戏台构造和雕饰均十分精致。
[永昌堡] 明城堡,俗称新城。建于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永昌镇。明代,温州沿海备受倭寇侵犯,永强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牺牲。后王叔果、叔呆兄弟发起修建此堡以抗倭。城堡呈长方形,南北长738米,东西阔445米,周长2366米,城墙高8米,基阔4米。用石块斜垒,中夯土。城外环护城河,城内凿有二渠,居民分住渠之两岸,井然可观。该城墙已部分残缺。1982年修复南北城门两旁城垛及城楼。
[百丈祭] 位于文成南田篁庄乡,系三级瀑布,合计高度272米,以鲁班尺计算盈百丈,故名。瀑布高大,明刘基有诗云:“悬崖峭壁使人惊,万壑长空抛水晶。六月不辞飞霜雪,三冬还有怒雷鸣”。祭头口在天顶湖外,源口宽约20余米,纵高192米,瀑布即从此飞泻而下。1958年在此筑拦湖坝,蓄水断源,若在祭头俯视,仍感奇而险,头祭对面有国师观瀑台,刘基青年隐居时,数度到此观瀑,故有是称。百丈祭之上为天顶平湖,今属电站水库,集水面积97.9平方公里。湖内碧波千顶,湖光山色极为优美。百丈祭三祭之
下为深壑峡谷。宽处在百米以上,狭处仅10米左右;此处奇峰飞瀑,蔚为奇观。
[西湾] 位于平阳县西湾乡。东临东海,南濒鳌江口,西靠墨城,北近飞云江。距平阳县县城18公里,有汽车直达。此地湾幽洞多,岛瞬辙布,峰奇崖峻,沙滩迤逦,具有海畔独特的溯究.由杨屿岛、烽火台、潮汐奇观、石长檬蹦碧壁画,跳头渔火、横舟观日等16个景区组成。
[华盖山] 山腰有资福寺,故又称资福山。山形似华盖,面积9.13公顷,高56.8米,位于鹿城区东面。山巅有江心一览亭,明嘉靖、万历年间两次重建,最后易名大观亭。登亭可俯瞰鹿城景色,素为市区游览胜地。山西侧有“义土王希天君纪念碑”系1926年温州留日归国学生所建,纪念1923年东京大地震时为维护侨胞利益而被害的王希天。山麓有一石窟,名蒙泉,俗称砚瓦槽,常年有一泓泉水,亢旱不涸,味甚甘冽。建国后华盖山广种花木,新建不少亭榭,游人不绝。
[刘基庙] 共有三处,均纪念明开国功臣刘基。南田刘基庙,即诚意伯庙,在刘基故里南田新宅村华盖山麓。1458年(明天顺二年)敕建,次年完成,为七开间回廊合院式木构建筑,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清代三次整修,主体仍保持明代风格。头门口有“王佐”、“帝师”两木牌坊,高9米。正厅梁柱高20余米,穿斗式结构。中堂塑刘基及长子刘琏、次子刘琼坐像。像前正上方悬章太炎旧题、沙孟海重书“千秋景仰”匾额.楹柱悬有蔡元培等名家联语多帧.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莒溪刘基庙,在苍南莒溪南山,1496年(明弘治七年)刘基六世孙刘启宽迁此所修。穗丰刘基庙,在瑞安仙岩穗丰村,系明嘉靖刘基三世孙刘士捷迁此所修。
[刘基故里] 在文成岳梅乡武阳村,距南田镇5公里。坐落在小盘谷中,周围五座山峰,俗称“五角仙峰”。峰如五指微曲,掌心即为武阳村。其中峰海拔982米,刘基即出生于中峰山麓,今遗址尚存。武阳村离刘基读书处青田石门洞约20公里,当年17岁的刘基即从羊肠小道步行去那里读书。故里尚有刘基祖辈坟墓多处,以及建于明正德年问武阳亭,近年新建的云来亭、剥文成公故里纪念亭。刘基墓在文成西湖乡石圃山,距南田刘基庙6公里。墓为简朴土茔。
[江心孤屿] 在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中,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广三百丈,南北半之。岛上树木葱茏,景色佳秀,向被誉为瓯江蓬莱。早在1500年前,时任永嘉太守的谢灵运曾上岛游览,作《登江中孤屿》诗,留下名句:“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后来宋高宗赵构、王十朋、文天祥均先后在此居留。孤屿东西两峰对峙,峰巅各有一凌云高塔。原两峰间中贯江流,南宋蜀僧清了,率众填塞中川,合二而一,并在上面建寺。岛的东首有纪念文天祥的文天祥祠、浩然楼,西首有纪念谢灵运的谢公亭、澄鲜阁。此外尚有烈士纪念馆、晚清英国领事馆遗址、温州市博物馆和江心公园。
[江心孤屿·文天祥祠] 又名文信国公祠。在江心孤屿东侧,建于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1276年(南宋德祐二年),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拘,解押途中逃脱,于是年4月辗转到温州,并至高宗赵构到过的龙翔寺凭吊,作《北归宿中川寺》诗。祠凡三间,两进,回廊式合院.立有文天祥石刻像,左右配以少卿杜浒、正将徐臻两像,回廊四壁镶嵌着《正气歌》刻石和其他碑文。建成后五百多年间,曾多次修葺,80年代又作全面维修,增设塑像,并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有楹联云:“孤屿自中川,逝水难消亡国恨;崇祠足千古,英风犹挟怒涛鸣”。
[江心孤屿·东塔] 在江心孤屿东塔山上。始建于969年(北宋开宝二年),曾毁于兵火,1141年重建。此后,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又再次重修。塔为6面7层,塔身砖砌。原高30米,现高28米。塔顶自然生长一株榕树,无土培植,全年常绿。东塔与西塔耸峙孤屿,海轮人瓯江遥远可望,亦成温州一标帜。
[江心孤屿·江心公园] 在江心孤屿西首,始建于1974年,1990年建成。由小飞虹景区和欢乐城构成。小飞虹景区有湖面4000多平方米,临湖建有茗饮厅、凌波亭等一组亭、桥、廊、榭。小飞虹横跨湖上,如飞虹横空,故名。是处夏放荷花,秋绽桂子,四季飘香。欢乐城由民间集资于1990年建成,占地1.26公顷,内设西游仙境、水族馆、蹦蹦房、游艇、电马、小火车、旋风等娱乐设施。又设有大型观览车,登车可览瓯江两岸风光。
[江心孤屿·江心寺] 在温州市区江心孤屿。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蜀僧清了禅师在孤屿设坛传经。时孤屿分东西两岛,往来不便,乃率众填塞两岛间江流,于其上建筑寺院,名中川寺,习称江心寺。宋宁宗时品选天下禅宗丛林,列为十刹之一。明洪武、正统、万历年间,曾多次修葺。今江心寺系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重建,面积2800平方米。前为天王殿,中为圆通殿,后为三圣殿。寺山门有脍炙人口的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相传为南宋政治家和诗人王十朋所作。
[江心孤屿·西塔] 在孤屿西塔山上。始建于869年(唐咸通十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塔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中空,六边形,七层。原有楼梯可盘旋至塔巅。高32米,底径7米。门内留有16尊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因塔身倾斜,于1982年进行大修。
[江心孤屿·兴庆寺] 位于江心孤屿。原名“净信院”,又名“西塔寺院”。宋高宗赵构驻跸江心孤屿时,改称今名。初建于969年(北宋开宝二年),重建于清嘉庆年间,寺西侧有“琉璃泉”,泉水清洌,为温州三大名泉之一。寺墙内有橄榄一株,相传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郡守卫承芳所植,至今仍结果累累。建国后温州市博物馆建于此寺,常年展出历史文物。
[江心孤屿·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 位于江心孤屿东塔山西麓。1877年(清光绪三年),英国根据《中英烟台条约》,在温州设立领事馆。首任领事阿尔巴尼亚巴斯特来温后,以江心孤屿浩然楼作临时馆舍。1894年,在此东首建一座一层三间洋房作领事馆。次年复建一座三间两层作“巡捕房”。馆建成;又借口警卫工作需要,强迫温州地方当局拆除附近东塔之塔檐、回廊。该馆旧址今保存良好。
[江心孤屿·烈士纪念馆] 位于温州市江心孤屿,总面积2300平方米。建于1956年,1990年扩建。是为纪念浙南地区在各个革命时期牺牲烈士而建。馆内展出160余名烈士革命事迹和部分遗物。馆前有红十三军和红军挺进师纪念碑。碑高15米,两碑放在同一碑座上,张爱萍和舒同题写碑文。纪念馆四周青松翠柏,绿草如茵,环境肃穆、清幽。
[江心孤屿·浩然楼] 在江心孤屿文天祥祠东首。公元1580年(明万历八年)修建,以文天祥《正气歌》中“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句命名。一说为纪念唐诗人盂浩然旅温而建,曾一度称“盂楼”,原址在文天祥祠前,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移建今址。1875年重修,恢复“浩然楼”旧名。楼系三同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造型别致。登楼远眺,瓯江景色尽收眼底。
[池上楼] 为纪念山水诗人、永嘉太守谢灵运而建。谢氏在温州作《登池上楼》,诗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成为千秋传颂的佳句。原池上楼在城内东公廨,久圯。后人因他曾在积谷山西麓创第凿池,故临池建楼以为纪念。池名谢涮,楼名池上楼,所在巷弄称谢池巷。清道光初,邑人张瑞溥辞官归故里,在是处修筑“如园”,除池上楼外又建怀谢轩及春草轩。
[许真君殿] 亦称圣井山石殿。位在瑞安大南乡海拔794米圣井山之巅。初建于1260年(南宋景定元年),以后多次修建。现存的石殿属明清建筑。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由牌坊、山门,前殿及两厢偏殿组成。构件纯用石料打制与雕刻而成。前殿阔三间,进深四间,悬山造。殿内有泉井一口,终年不涸,清冽可口,誉为“圣井”。另有宋、明碑,记旱情及求雨情况。
[妈祖宫] 又名天后宫,位于洞头北沙乡东沙村。建于清乾隆年间,祀妈祖。进深35.8米,阔11.2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五进五开间、硬LU顶、斗拱,保存尚完整,为洞头保存至今最古老的庙宇。
[观音寺石塔] 位于瑞安城关镇周湖村万松山麓观音寺西侧。原名千佛塔,建于1068—1071年(北宋熙宁年间)。塔为仿木构楼阁式,由红砂岩砌造,平面呈六边形,原高7层,现存6层,高7.6米。各层各面均分成三间,明间刻出壶门式壁龛,内浮雕大佛像,两次间刻出6个小壁龛,内浮雕小佛像。现共存大小佛像472尊。塔身现存宋代题记68条。共约2500余字。其中第一层第一面坐佛须弥座上的题记刻于熙宁元年六月二十一日。须弥座为宋代造型,刀法刚健,座上如意云头,线条流畅。
[孙诒让故居] 在瑞安城关道院前,紧邻玉海楼。1865年(清同治四年),孙诒让之父衣言建。院落三进,西首有侧院,屋后有小花园。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七间;第二进为花厅,五开间;第三进为面阔七间的正楼及左右厢楼。建筑高敞轩昂,用材讲究,屈温州传统大型民居之一。90年代初曾作修缮,保护良好。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在永嘉五涑 鸟 村隔岸降山头山东麓的胡氏四分宗祠。祠堂坐西朝东偏南,五间两进。1930年5月,浙南红军游击队在此正式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亦设此。近年旧址整修一新,内布置红卜三军革命斗争史迹陈列,旧址右侧山坪耸立红十三军纪念碑。
[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 在平阳山门风岭村原畴溪小学。1938年初,闽浙边临时省委在此创办抗日救广干部学校,粟裕任段长。原有楼房两座,供教职员与学员居住。东楼于1963年坍毁,仅存西楼。1985年秋,政府拨款维修,恢复旧日风貌。楼前佳花丛中耸立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放纪念碑。
[护法寺单檐塔] 在苍南望里乡护法村。寺建于唐大中年间,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多次修缮。原寺前有塔7座,今仅存此一座。塔高约4米,呈六角形。塔基用雕刻青砖砌须弥座。塔身顶上置圆盘,周饰垂幔。全塔造型优美,砖刻精致,具唐五代建筑特色。属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护法寺单檐塔] 在苍南望里乡护法村。寺建于唐大中年间,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多次修缮。原寺前有塔7座,今仅存此一座。塔高约4米,呈六角形。塔基用雕刻青砖砌须弥座。塔身顶上置圆盘,周饰垂幔。全塔造型优美,砖刻精致,具唐五代建筑特色。属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县城隍庙] 坐落于温州市公园路。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重建,晚清再次重建。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正殿宏丽,殿前隔天井有八角攒尖式藻井与歇山屋顶戏台。60年代市展览馆,建筑基本保存完整。
[妙果寺] 在温州鹿城区,北枕松台山,南临人民路。寺名语出梵典,含有“殊妙胜果”之义。创于唐末,盛于宋代。北宋年间,文昌禅师曾为主持。继忠大师自杭返温,驻锡于此,著书立说,梵音远播,成为东南朝圣之地。圆寂后建千佛塔,珍藏大师舍利、经书。1361年(元至正二十一年),1375年(明洪武八年)、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三次重建。 1984年至1986年,得海内外乐助重修。大雄宝殿为双层歇山式,气势宏伟;天王殿暨两厢,均为双层建筑,飞檐翘角,金碧辉煌。寺内有一“济陀古钟”,铸于北宋年间,俗称“猪头钟”,传说神异。今温州市佛教协会驻此。
[进士牌楼] 在永嘉岩头镇上村,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为金昭进士及第修建,今保存完整。牌楼呈横K方形,四柱三楼式木。构建筑,高7.63米,通面宽9.9米,通进深2.35米。明、次间均有阑额、由额、额枋等,各施雀替、丁头拱。正额前后悬匾。是温州现存牌楼中建造与保存较好的一座。
[利济学堂旧址] 在瑞安城关公园路4号。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为学者陈虬等所创没的我国第一所中医专科学校。学堂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二进左右厢、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内有门厅5间,左右厢房各3间。1920年增建5间西式楼房。屋后有校园,系供学生种植药用植物之所。
[张璁碑亭] 在鹿城区人民西路妙果寺西侧,为明嘉靖皇帝赐大学士张璁御碑所建的亭。原设在张璁家庙中,建国后移此。木构建筑,面阔三间,四面回廊,亭内有汉白玉石 碑三座;中为御制诗碑刻有张璁像,东西碑为嘉靖皇帝所书张璁名字碑,上各有“广运之宝”玺文,左右仿刻“御笔”、“嘉靖”两圆形图章。东碑刻“赐永嘉张元辅名”,下平列“孚敬”两字;西碑刻“赐永嘉张元辅字”,下平列“茂恭”两字。
[松台山] 位于鹿城区西南隅,面积4.3公顷,海拔39米。山上遍植苍松,山坪如台,故名。唐元和年间山中建有净光宝塔,又名净光山。高僧宿觉圆寂后葬于此。宋太宗曾赐“宿觉名山”匾额。山坪有冰壶道院和仙人井。南麓的妙果寺,是市区名刹之一。景色旖旎,今辟为公园。
[国安寺千佛石塔] 北宋古塔。位于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皇岙村,建于1090—093年(北宋元枯五年至八年)。1987年大修。系楼阁式青石仿木构建筑,六面九层。塔身浮雕佛像1026尊。整座石塔雕刻精美,造型秀丽庄严。
[罗浮双塔] 位于永嘉瓯北镇龟蛇两山之巅。该处于295年(西晋元康五年)曾立浮屠,1084年(北宋元丰七年)重建。今塔建于明代,保存尚完整。塔平面六角形,砖木结构。楼阁式。罗浮双塔与江心双塔,隔江遥对,互相掩映,使流经温州市区的瓯江添光生色。
[金钱会起义遗址] 在平阳钱仓风山南麓。遗址东西巨岩耸峙,各高宽七八米,人称“龙虎岩”。原北山庙门台即筑其间。越门台沿阶拾级而上有平坦广场,上并筑有北山庙(原名灵顺庙)。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金钱会首领赵起在此发动起义,1932年夏庙毁于火,仅存台基及明宣德年间建庙摩崖题记。
[泗溪东桥] 在泰顺泗溪镇下桥村头。建于1745年(清乾隆十年)。总长40米,宽6米,离水面9.5米,无桥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支撑桥面,颇为少见。属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泽雅] 位于瓯海区西部泽雅乡,距市区43公里,俗名“寨下”,山势呈南北走向,属南雁荡余支,海拔约1100米。景区内峰峦叠翠,幽谷深涧,危岩怪石,飞瀑流泉,风景极为秀丽。过去因交通不便,游人罕至。80年代末,集资修建景点。1991年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自下庵村沿溪谷而上有七瀑涧,计有深箩潦、虾蟆瀑、莲花瀑等7条瀑布。深箩潦瀑布高30米,下有深潭,其深莫测。珠岩位于南斗山中,系一巨大珠形岩石,号称“天下第一珠”,岩后有三块风化巨石连成一体,其中两岩紧密相倚,仅容一人侧身攀援。岩顶平坦开阔,可容百余人。岩下有寂照寺。寺后山洞中依势建有观音阁,一泓清泉从观音莲座之下潺潺流出。古耸寨在高山角,系明代山寨遗址。摇摆岩在七瀑涧附近,重数百吨,游人只需在“岩穴”轻轻一推,便可使岩摇动。此外,在七涧瀑庙后村,有一棵“七寄树”,25厘米,高21米,主树为红豆杉,树上寄生有桂、枫杨、栎、榆、漆、松六种各异的树木而得名。七树同株,花叶皆异,树龄已有300年,堪称一绝。
[宝胜寺双塔] 位于平阳钱仓镇北山麓。寺建于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寺前原四塔,每塔有佛龛24座,今仅存两塔,共有佛像19尊。两塔相距11.8米。每座塔残高15米,六面五层。顶层已残破,不见塔刹。
[茶山五美园] 茶山位于瓯海区,离市中心约10余公里,以盛产优质杨梅名闻东瓯,也是温州市郊一风景区。主要景点有顾公洞、观音洞、莲花岩、丝潭及五美园(本名实际寺)等。是处满山是桃树杨梅,风光旖旎。顾公洞深邃不可测,游人深入,往往难觅出处二五美园是一座始建于宋代古刹。元毁于火,明洪武时重建。1902年又毁于火,次年复重建。建筑恢宏,蔚为壮观。80年代逐渐修复。
[南雁门] 位于平阳县鳌江镇与钱仓镇的交界处,距平阳县城6公里,属南雁荡山支脉,面积约48.8平方公里。由岩庵、山堂、荆溪、风山、自然生态公园5个景区组成。该景区以奇岩怪石、古寺碧湖、名胜古迹为特色。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南雁荡山] 位于平阳西部约32公里南雁镇,距温州市区87公里,属国家级雁荡山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景区。主峰九峰尖,海拔1237米,山顶有泥塘沼泽,秋冬大雁在此栖息,且与北雁荡山遥望相对,故名。南雁荡山风景区,北起弯岭,南至施岭,东始鳌江雁门,西迄山门溪,面积97.8平方公里。群峦叠翠,怪石峥嵘,飞瀑溪潭,幽洞石堑,景色奇秀瑰丽。共有67峰、28岩、21洞、13潭、8瀑、9石,向称“浙南第一胜景”五代时僧愿齐牢门徒三百在此开发。有东西洞、顺溪、畸溪,石城、东屿等景区,其中东西洞风景点密集、雄奇。蔚为奇观。景区内雁溪,溪水泄澈见底,两岸青峰壁立,乘竹筏畅游,则别有情趣。
[南雁荡山·云关] 位于吴山下。穿过石门上行500余米,即进入一狭窄险道,有石阶160余级,两面悬崖夹峙,顶端有石梁覆盖成一拱门,高30米,宽仅4米,古称为“石门楼”。前人有诗云,“百里周围雁荡山,石门天设不须关”。洞门门楣上有“东南屏障”四字摩崖石刻。此处山形奇特,形势险睾,岩顶藤萝缠绕,灌木葱茏,两旁复有天将峰、蟾蜍峰、望海狮等景点。
[南雁荡山·云祥寺] 距顺溪1.5公里,又名百僧堂。有新旧两座寺院。旧寺建于1347年(元至正七年),清光绪年间重修。新寺离旧寺仅50米,近年新建。寺院周围奇峰林立,竹木繁茂。寺北有铁障峰,高600余米,陡立如屏,色黑如铁,峥嵘可观,旁有水廊洞,深数十米,引人人胜。
[南雁荡山·东洞] 位于南雁荡溪石岸。洞口朝南,呈圆门状。口之左壁镌有“东洞”两巨字。站于洞口。风从洞出,夏日沁人心脾。出洞口为一直径8米许朝天洞,洞壁直立,高可20多米。在东北洞壁上方,尚有笔直如柱的华表峰,高40多米。其下石梁横空,呈半圆形门,上刻“东天门”,人内便是会文书院。
[南雁荡山·西洞] 又称“仙姑洞”,南雁荡山主要景区之一。人口处有一块巨石,高33米,宽50米,宽4米左右,上镌“东南屏障”四个大字,称“石天窗”。西洞祀朱氏仙姑。仙姑名婵嫒,南宋时闹村人,十六岁出家为道姑,遁居此石洞“辟谷二十年”,常采药为人治病,下药立愈,后不知去向,人们在洞口建道院以纪念。洞高18米,宽44米,深29米,建有七问三层楼阁,屋宇大部与洞连接。内洞三楼为前段,额曰“大罗宝殿”。有小方池积聚瀑珠,碧水盈盈,清澈甘冽。洞内复有十八进士洞、连环洞等。滴水岩常年滴水,旱天不涸。“侧月牖”俗名透天洞,高4米,探头可见蓝天。洞外复有珍珠泉、石斧岩、玉液池、怡心院、三台道院、朝天鲤等景点。在西洞前望,十二峰最为壮观,山峰由北向南,重峦叠翠,错落有致,各以形赋名:有蝙蝠峰、文笔峰、玉女峰、老人峰、三台峰、会仙峰、美女梳妆、蟾蜍峰等。
[南雁荡山·会文书院] 位于南雁荡山东西洞景区,原是北宋时陈经正、陈经邦兄弟读书处,后朱熹曾率弟子多人在此讲学。清光绪重建。晚清学者孙衣言题额与对联,联云:“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今尚存。旁有听诗叟,洗砚池及摩崖石刻“雁荡第一泉”等景点。
[南雁荡山·观音洞] 位于会文书院右侧山上悬崖下。洞高21米,宽45米,有古刹依洞而筑,别具风格.四周峰峦叠翠,怪石嶙峋,有普陀峰+蝙蝠峰、卓笔峰等景点。右侧“一线天”由大悬崖凌空夹峙而成,高百余米;中间空隙仅一米,登160级石阶方可抵绝顶。
[南雁荡山·南雁古井] 在南雁镇东南,今南雁酒厂内。1978年发现。井口原有大铜盖。深约5米,口径0.6米。长年不涸,清冽味甘。据考证,该古井系王姓人在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开凿,至今已近千年。现酒厂以此古井水酿造白酒,名“南雁宋井酒”。
[顺溪古屋] 在平阳顺溪镇。此木构古屋建于乾隆年间,系陈氏兄弟7人聚居之处。共有大型住房7幢,12000平方米,其中老三居住的为最大,有天井6个,占面地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低层多进庭院式,楼上楼下环廊相接。有“宝席春晖”、“洁操修龄’、“文元”等匾额。该古屋今保存良好。
[洞头] 在瓯江口外,距市区约33海里。共有岛屿103个,陆地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有海蚀柱、海蚀台地和优良沙滩海港,鱼虾贝藻诸海产极为丰富,是温州海上旅游避暑胜地。综观列岛,可分仙叠岩、半屏山、大瞿岛、南炮台等风景区。古迹有郑成功练兵场、妈祖宫等。近年,各风景区均在努力开发,基础设施逐渐配套,1989年建成大沙岙海滨浴场、望海楼。
[洞头·大瞿岛景区] 在洞头县城西南9公里大瞿岛上。为浙江南部海域风景秀丽的景区之一。面积仅2.3平方公里,岛上林木成荫,人称“东海绿洲”。岛东海岸,有一10米高礁石屹立海边,形酷似一尊趺坐莲花台座观音菩萨。岛上有优良海滩,细沙金黄,是海浴理想场所。水产品丰富多样,可供旅游者品尝。岛南面有开阔的石滩,面积约1公顷,礁石中螺贝丛生,捡拾极易。此外尚有郑成功校场遗迹等。
[洞头·仙叠岩景区] 位于洞头县城2.2公里处,景区内滩,海、岩连成一体,风景点集中,景色怪奇。仙叠岩是一组峭叠礁岩,形状千姿百态,有仙人岩、观音朝拜,十二生肖,师徒取经,仙女背金童等。岩下是东岙沙滩,礁石环布,红石滩、青石滩、骆驼台、莲花台、海猪石、观音驯狮、人面狮身、十八钓台诸礁,都逗人观赏。沙滩上海螺遍布,游人可玩海拾贝。仙叠岩对岸,有一长220米、阔200米沙浴场。
[洞头·半屏山景区] 在洞头县城东南4公里半屏岛上。半屏岛东部沿岸断崖削壁,犹如刀斧所削,故名。此处半屏,另外一半一说在台湾省高雄,那里也有半屏山。该山犹如屏障横断大海,威镇巨涛,气势雄伟。登岛远眺,海天一色,渔帆海鸥,尽收眼底。岛上尚有娘娘洞、望阳台,孔雀屏、八仙过海等景点。泛舟观赏,船移景换,令人遐想联翩。
[洞头·包台景区] 在洞头县城北岙镇东南2.6公里处,仙叠岩景区东部。山上树林荫翳,环境幽静。登—上峰顶,可观白帆点点,东海日出。山下西北面海湾是海滨浴场大沙岙沙滩。沙滩坡度平缓,海水清澈。沙质为纯净铁板沙,踩后无明显痕迹。贝类甚多,俯拾即是。东北部有钓鱼台,能钓到目鱼、鱿鱼以至珍贵的石斑鱼。海滨浴场东侧有滴水洞,可供游览和夏日纳凉。
[泰顺承天氡泉] 位于泰顺雅阳乡承天村的溪涧旁。古称“火热溪”,系高温矿泉。1980年经浙江省科协温泉考察组测定,泉水温度62~C,每升水含氡量14埃曼,含氟20毫克,流量为3升/秒。对牛皮癣、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病有较高疗效;也可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神经炎、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铁栏井] 在温州市区铁井栏。井呈圆形,井栏铁铸。下圈铸于1091年(北宋元祐六年)。下圈铸于1198年(南宋庆元四年)。1851年(清咸丰元年),外周围以青石,口沿用青石板铺环形井唇。井栏外形别致雅观。井水深约5米,常年不枯。至今尚在使用。
[高盈里谷宅] 位于鹿城区高盈里11号,建于19世纪40年代,是温州近代优秀住宅建筑,占地778.4平方米,建筑面积645.9平方米,七开间,7个院落。由正厅、两厢、门厅组成传统四合院式民居。门台朝东,院内设置间隔,水井、勾栏、花草、奇石,布设得当。
[海坛山] 在鹿城区东北,俗称上岸山。山北濒瓯江,南与华盖山相望,属市区名胜之一,面积6.57公顷、海拔32.5米。登临山巅,瓯江与江心孤屿尽展眼前。山南支阜慈山建有南宋思想家叶逍墓,山坪原有杨府庙,久圮,1973年在此旧址建成国际海员俱乐部。近年该山多次整修,建成望潮亭和爱民摸范赵尔春塑像。
[密印寺] 坐落瓯海区南白象镇头陀山。“山锐而圆顶,下瞰诸山,如老僧趺坐说法”,俗称头陀寺。肇建于五代后汉乾枯年间(948—950年),历经宋、元、明三代,几度兴废。清初僧法幢发起重建,四载而成,为五进合院式木构建筑,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入门为天王殿;前殿为祖始堂,奉高僧宿觉大师;正殿为大雄宝殿,宏敞巍峨,构造精致;后为法堂、方丈室、延寿堂、藏经楼;最后为忘山阁。两侧有心印楼、禅房、斋室和宿舍等,千楹万础,规模宏大,素有“浙南丛林之母”称号。光绪年间,耆宿谛闲法师奉治中兴重修,赐名“妙智寺”,并赐《龙藏》一部。设坛传戒,戒子多达千人,盛极一时。
[紫霄观] 在瓯海区景山净水村。此地青山环抱,碧水长流。观原址在雪山莲花心北侧,创建于1324年(元泰定元年),属道教紫阳派。1981年移至今址。占地2000余平方米,二进二轩,中奉三清,副祀黄石公。大殿两侧各有一亭,亭下泉水清澈甘冽。温州市道教协会驻此。
[温州天主教堂] 在温州市鹿城区周宅祠巷。占地5372平方米,建筑面积4731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成东南向展开,由大堂、圣心堂、办公楼、住宅等组成。该堂始建于1876年,中法战争时被民众焚毁。主建筑大堂建于1890年,面阔三间16米,进深十间36.5米,前为钟楼,攒尖顶式,高35.5米,周置尖顶头长窗,檐上方砌中西合璧的网眼花栏,为温州第一座哥特式建筑物。建筑群中部为独立、舒适的神甫楼庭院,东部为生活区。温州市天主教爱国会驻此。
[温州府城] 建于323年(东晋太宁元年)。东西长7里,南北宽5里,周长18里,墙体砖石。907年(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增筑内城,称钱氏子城,周长3里15步。外城有镇海(东门)、瑞安(大南门)、永宁(小南门)、来福(三角门)、迎思(西门)、永清(上门、象门、麻行门)、拱宸(望江门、朔门)城门7座,外环护城河。建成后历代均曾修缮。明洪武年间大修。1930至1945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城墙被陆续拆除,仅存华盖山50米长城基。内城南门城楼(鼓楼)今尚存。
[隆山塔] 在瑞安东郊隆山巅处。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后毁。今塔建于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塔原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身砌造在须弥座上,六面七层。抗战期间,塔被拆,仅存五层。1989年瑞安市府拔款作全面大修,拓建台基,新砌石雕扶栏,总高38.5米,基本恢复原貌。
[瑞安石棚墓] 位于瑞安岱石山和棋盘山上。石棚墓俗称“抬石墓”,两山共有此墓30座。墓呈长方形,两壁及后壁由壁石组成,上盖1.5—3米长巨石。建筑材料未经加工。附近山坡均散布印纹硬陶、夹砂陶、泥质黄陶和泥质黑陶陶片,纹饰有方格纹、云雷纹、曲尺纹等多种。棋盘山石棚墓中尚出土西周原始瓷黑釉折腹罐。
[蒲壮所城] 位于苍南蒲城乡。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大将汤和为防御倭寇建造,金乡卫管辖。周围5里30步,高1丈5尺,阔1丈2尺,城门3座,垛611口,敌台6座,窝铺22座。门楼为木构建筑,城门为拱券形结构,用石板砌造。城内有抗倭英雄陈后英墓及庙。该城清乾嘉年间先后两次重修,今保存尚完整。
[楠溪江] 1988年,第二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温州市区北面永嘉县境内,距温州市区仅26公里。分为小楠溪至大若岩,古庙溪至太平岩,花坛溪至水岩,孤山溪至狮子岩,鹤盛溪至石桅岩,张溪至四海山六个景区,800多个风景点。总面积850平方公里。’地形复杂,景观丰富。楠溪江源出括苍山,蜿蜒145公里,注入瓯江。流域面积2429平方公里,有风景胜地107处,道书称为“天下第十二福地’的陶公洞也在其间。其上游多峡谷急流、断崖飞瀑;中游宽展,乡上流、阶地、深潭、浅濑。溪水清澈湛蓝,溪底卵石历历可数。乘舴艋舟或竹筏顺流而下颇得奇趣。两岸有葱茏滩林。景区内还有苍坡、芙蓉等典型的古村落,保留大量古建筑和文化遗迹。
[楠溪江·十二峰] 楠溪江大若岩景区景点之一。位于永嘉县城西北25公里。陶公洞以北3公里处,有一群峰峦如柱石拔地而起,峰峰相挤,环列在一座饭甑形的半圆的山上,高则百余级,低则数十级。以其不同形态取名于天柱、卓笔、犀角、石碑、宝冠、展旗、香炉、莲花、石笋、横琴、仙掌、童子等峰名。群峰嵯峨,山色空潆。仰头看,气势峥嵘,且移步换形。
[楠溪江·大若岩] 楠溪江景区之一。大若岩又名石室山。真诰岩、赤水岩,位于小楠溪小源港中游。以飞瀑、奇峰、异洞和宗教文化著称。有陶公洞、石门台、十二峰、百丈瀑和小若岩等景点,自宋至民国有多部此山山志传世。系楠溪江风景区最早开发并负有盛名的景区。
[楠溪江·石桅岩] 楠溪江景区之一。位于楠溪江东北部,与雁荡山毗邻。有石桅岩、上埠红岩、观音洞、麒麟峰、小三峡、水仙洞等景点。该景区,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系楠溪江一大奇观。其中石桅岩一柱擎天,相对高度306米,通体岩石结构,宛如大桅在扬帆启航。峰顶树木葱笼,野果累累,并有猿猴出没。隔溪对岸,群峰林立,九座峰峦高度均为200米左右,像把把利剑刺向青天。岩之东峡水浅流急,西峡水深10余米,乘渡船可环山观景。景区内的小三峡,溪流两岸山体陡峭,奇岩突兀,水流湍急,且多险滩深潭,是游人寻幽揽胜之处。
[楠溪江·芙蓉村] 楠溪江人文景观之一。位于永嘉岩头镇以南,始建于北宋天禧年间,现存村庄系元顺帝至正年间重建。为中国典型古村落。芙蓉村本无芙蓉,因村西有三个高崖,其色白里透红,状如三朵含苞待放芙蓉,故名。村庄用大块卵石垒筑寨墙,墙有七门,上有射箭孔,边没炮楼、了望亭。寨墙外渠水绕行,村内道路无一能直穿村寨,入村如入迷宫。村中有芙蓉池和池中芙蓉亭和村西三崖融为一体。全村有七个拼花小平台和八个水池,有“七星八斗”之说。宋代该村有18人在朝廷任职,世称“十八金带”。抗元名将陈虞之即是其中一位。芙蓉南崖为陈虞之跳崖殉国处,现存其墓及遗物。
[楠溪江·苍坡村] 楠溪江人文景观之一。原名苍墩,避宋光宗赵火享讳,改为现名.位于永嘉县岩头镇以北3公里处,为中国典型的古村落。据谱牒记载,建于五代。村寨大门内对着笔架山,一条村街,象征笔,街侧凿大池,比作砚,池边置大条石以为墨,以方形村庄为纸,喻为文房四宝,富有宋代耕读社会山村文化的特色。南面建双池储水,四周开渠引溪环绕。双池之间设宗祠、仁济庙、太阴宫等临水建筑,造型端庄朴实,供村民纳凉憩息。此外尚存“望兄亭”、“送弟阁”,建于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
[楠溪江·陶公洞] 楠溪江大若岩景区景点之一。位于水嘉大若岩镇篁潭村附近。相传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药家陶弘景曾在此隐居,因而得名。洞高56米,宽76米,深79米,洞口平坦开阔,可容千人。如所谓“千仞绝壁,一洞中开”,素有“天下第十二福地”之称。唐代于此建陶公祠,宋、元、明、清代陆续修建不少殿阁祠宇,由是洞内道馆、楼阁、库务俱备。原有文昌阁,于1957年失火焚毁,仅留空台、殿堂和庵堂。旁有胡公殿,祀北宋名臣胡子正。洞内冬暖夏凉,四季宜人。
[锦山公园] 原称西山森林公园,位于距温州市中心约2.5公里处。总面积156.8公顷,最高点营盘山海拔173米。公园群山棋布,连嶂叠,献,四季花香鸟语,风光佳秀,为温州最大的公园。现有山林面积100公顷,混种枫、樟、桉、桐等树木,并辟有13公顷茶花园与花果山。原永嘉四大名刹之一护国寺,就建于公园翔云峰间.建国以后,复在山十建成景山宾馆、雪山饭店及气功疗养院。
[瑶溪] 在温州市龙湾区,离市中心仅16公里。面积约11平方公里。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本名瑶川,明内阁首辅张璁以其“溪石皆玉色”,遂改名瑶溪。瑶溪水发源于大罗山东谷,渐汇成一泓碧水,至瑶溪崖倾泻而下,溪流两岸遍布古迹,四季景色隽秀。金秀园为人门景区。皇岙国安寺,建于晚唐乾符年间,原九进,规模宏大,现存三进。寺院东首有千佛塔,建于北宋元祐年间。龙岗半山缭碧园,系古代园林,明嘉靖王叔果、叔杲兄弟曾于此读书。金钟瀑景区尚有张璁别墅、敕赐贞义书院、一晶家庙和“黄阁元辅”、“青宫太师”等10多座牌坊。自然景观有金钟瀑、卧龙瀑、罗带瀑、五叠瀑、洗足潭、雨毛潭、仙人潭,和瑶池、瑶湖、九曲涧等。瑶湖面积约3万平方米,湖水湛蓝,水天一色。金钟瀑倾珠泻玉,下注深潭。同时涛声如金钟轰鸣,故名。杨梅谷则杨梅成林,茂密幽深,杨梅熟时,红果绿叶掩映于瑶溪泷两侧,别有风光.叹伺珊供风奉区胀册苜埋处。1990牛后积极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和旅游事务。
[谯楼] 亦称“鼓楼”,位于鹿城区鼓楼街。五代时建,系温州府内城南门城楼。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重建,乾隆至道光年间又多次修缮。楼下用条石叠筑,拱券用大青砖砌成。面阔五间,共两层。上层为文昌阁。梁柱粗壮,结构严实。建国前永嘉县民众教育馆设于此。因年久失修梁木严重损坏,1993年大修后焕然一新。
[横井] 古井。在鹿城区横井巷,华盖山麓。据历史记载,东晋太宁年间,永嘉筑郡城时,并“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横井为其中一井。横井内东面一石刻“天宿”两字,井壁另一石镌有“至正庚寅腊月”字样(至正庚寅,公元1350年)。井栏系用六块石板合榫作成,呈六角形;井壁用青砖砌成圆桶形,内径1.46米,深约10米。水从井底岩隙涌出,清冽不涸。
[墨池] 在鹿城区墨池坊。据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墨池,在墨池坊,王右军临池洗砚于此。”池呈方形,历代曾多次修缮。现池边用规整石构筑,上绕砖砌栏干。原有宋米芾所书“墨池”两字,久已湮没。今石额所题“墨池”并识,系清乾隆时温州总兵黄大谋所题。
[寨寮溪] 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瑞安市西部原高楼区境内,距瑞安市区41公里,距温州市区82公里。洞宫山脉之南侧,南雁荡山之余脉。面积为64平方公里,分寨寮溪、花岩、龙湖、门溪、回龙涧、九珠潭、龙潭、银洞等8个景区。以清流秀谷、碧潭飞瀑、奇崖怪石和茂林幽洞著称。寨寮溪景区为整个风景区之中心,自龙湖镇至营前,长8.5公里,有营前古涩、福泉禅寺、茅花洲,放马土羊,龙嘴岩和五子潭等景点。景区内碧流蜿蜒、洞泉林列、竹海苇丛、碧潭滩洲,为游览避暑胜地。
[南麂] 南麂列岛位于平阳县鳌江口外30海里的东海海面上,距市区50海里,由大小23个岛屿组成。陆地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有贝类403种,藻类174种,鱼类397种,誉之为“贝藻王国”,1990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有大沙岙、国胜岙、三盘尾等景区;虎屿、蜡烛峰、猴子拜观音、天然壁画、五指岩、风动岩等风景点,人称“碧海仙山”。
[乌岩岭森林公园]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泰顺县境内西北部,洞宫山脉南段,浙闽交界处。面积18861.5公顷。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0多种,其中黄腹角雉为全球濒危物种。重点保护植物21种,如国家二、三级重点保护的伯乐树、香果树等。由于乌岩岭森林植被结构完整、典型,被称为“生物种源天然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