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叶
1961年我从洞头水产中学毕业后,在家待业。那时女子民兵连成立不久,正需要充实一批有文化的女青年,以提高连队的素质和战斗力。驻军六连指导员陈献南得知我的情况后,多次找我谈心,做我父亲的思想工作,并多次帮助我家解决实际困难,使我全家很受感动。父亲后来不仅同意我加入女子连,而且还动员我妹妹、嫂子一起加入。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举动,因此一时在当地传为美谈。
我参加连队不久,便被任命为三排(大王殿村)排长。后来根据战备的要求,需要在女子连培养一名重机枪手,他们挑来选去,最后选中了我。对他们的选择,我当时也不理解。由于机枪的枪体大,又重,三四十斤重的机枪连男战士也很少有人问津。他们选中我的原因是因为我个头小,行动灵活,反应较快。这种选择,不仅使我有幸成为女子连的第一位机枪手,而且被评为第一批三位“神枪手”之一。
部队对培养机枪手的工作相当重视,派专人对我进行指导,从不间断。我对自己要求也非常严格,每天起早摸黑,刻苦训练,从不偷懒。由于其他训练任务的影响,我从了解、掌握机枪的结构、性能,到能准确射击,大约花了三四个月。初学机枪射击,我吃了很多苦头,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练扣扳的时候,我的手指、手臂、肩膀被枪震得肿了消,消了又肿;肘部被地上的沙子都磨出血来,结了好多茧。这些茧,直到我l977年调到北岙小学工作时仍没有完全消失。练射击的时候,由于反弹力的作用,把我的牙根都震出血来,连说话、吃饭、睡觉都受到影响。
训练一段时间后,听说南京军区要举行射击比赛,其中也有机枪比赛的项目。部队领导很重视,又让我强化训练了三个月,并请驻岛部队二营毛国兴副营长亲自为我指导。毛副营长是国家三级射击运动员,水平相当高,他对我要求很严格,训练方法也很适应我。这三个月,是我训练中最辛苦、水平提高最快的一个时期。每天完成训练任务后回家,我的手臂酸得连筷子也拿不动,走起路来也是有气没力的,全身像散了架似的。
为了抓紧时间练习,更好地参加比赛,连队还特许我把机枪带回家训练,这一来,训练就更繁忙了。我除了完成白天的训练任务外,还在家对面的墙壁贴了一张靶图,每天清晨天刚朦朦亮就起床,把枪架在自家窗口,对准对面靶图瞄准;有时趁白天训练完回家天还亮着,也对准对面的靶图瞄上一会。那一段时间,甚至连走路、吃饭、睡觉,也都想着机枪,想着射击,想着比赛。确实,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段时间极其艰苦的训练,我的射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连队领导看了我的成绩后,也都相当满意,对参加南京的比赛充满了信心。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准备赴南京参赛的时候,家里发生了意外事故,迫使我不得不放弃比赛,使我失去了一展海岛女民兵风采的机会。部队领导为此感到惋惜,我也很难过。现在回想起来,仍感到非常遗憾。
能真正检验我射击水平的,还是后来代表北沙乡参加全县民兵的一次射击比赛。具体时间已经记不起了。那次参赛的共有13挺机枪,每挺配正副射手各一位,担任我这挺机枪副射手的是位男民兵,我是参赛的唯一一名女射手。经过紧张的比赛,结果我们获得了总成绩第一名,得到的奖品是一套《毛泽东选集》1至4卷。这在当时,属于较高的奖赏。
我当机枪手的时候,还参加过实战演习,地点是在131高地。为了搞好这次演习,南京军区很多首长亲临现场观看指导,县人武部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筹备工作。
演习的大致经过是:“敌人”占领了我军的一个高地,并且在我军前进的道路上布满了地雷,我军必须在相当短的时间里,穿过“敌军”的封锁线,占领131高地,夺取最后的关键性的胜利。战斗开始后,我军战士冲锋陷阵,前仆后继,“伤亡”相当惨重,眼看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我端起机枪,在浓密烟雾的掩护下,带领六连二排战士进行反冲击,机灵地躲过敌军埋下的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奋力跃过几道战壕,经过一阵猛烈的扫射,终于全部消灭“敌军”,夺回了131高地。这是一次实战演习。由于过度骤烈的运动,加上浓烟的熏呛,当我把机枪架在高地那一刻,整个人几乎昏死了过去。这些镜头,我是后来在现场拍摄的纪录片中看到的。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位手端机枪的女民兵就是我。
对我们的演习,首长们相当满意,都竖起大拇指说:“海岛的女民兵真是好样的!”(作者曾任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副指导员、神枪手)
|